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:中國科技金融生態年度觀察(2016)丨總論
浪潮褪去:互聯網金融概念的破滅
走在十字路口的中國
經濟下行初期金融業的機遇,與中后期泡沫破裂風險
中國GDP破7是一個標志,這意味著我國宏觀經濟,實體經濟遇到了增長瓶頸,這種源自實體經濟的風險傳導給金融業,帶來的卻是天堂與地域間的景象。經濟下行初期,隨著風險加劇,金融業所要求的風險補償也隨之增加,因此在這一階段,金融業的利潤不會降低,反而會增加。所以金融在更大的風險來臨之前,是存在火爆的機遇的,而這種火爆亦會進一步加劇實體經濟的壓力,如果經濟硬著陸,就會有毀滅性的打擊。所以未來5年內,受國際局勢和我國國內經濟的影響,如果政策方面不加以限制,金融業依然會有發展空間。
逐漸失去活性的中國金融
一放就亂,一管就死的循環
金融在中國的地位始終不容動搖,而這種過度的重視,導致我國金融行業在多年前就已經失去了活性。這種弊端體現在金融業的“一放就亂,一管就死”現象,無論是銀行、證券、基金還是保險,這種忽冷忽熱的表現極為明顯。這其中固然有體制內寧求無錯的思想影響,但更主要的是,由于缺少實際檢驗,金融行業對國內實體經濟的風險判別能力已經較為落后。2010年后,我國信貸運用增速驟然下降,而這一時期,也是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黃金時期,目前還很難衡量互聯網金融是否能恢復中國金融的活性,如果能推動傳統金融的升級,那么后續我國金融業將會有較大提升,實體經濟或也可避免硬著陸的尷尬。
艱難的轉型
多元化的資金運用方式
從2011年起,我國中長期貸款與短期貸款的增速呈現出交替上升的狀態,之前經濟促進政策的副作用還在延續,加之國家對非常規信貸,新客群,新行業等方向金融政策的搖擺,導致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占比波動較大。除此之外,從數據上依然可以看到我們對信貸多元化的努力,票據、融資租賃和各項墊款的占比正在緩慢擴大。中國的金融機構體系龐大,無論是改革和轉型都面臨著巨大的阻力,所以能有這些微小的改變已經非常難得。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,亦能從中獲益。
互聯網金融神秘的面紗
以模塊化的方式,游走于各類金融業務邊緣
互聯網金融的出現,帶給原有金融秩序的沖擊是多方面的。除了業務多元化方面,用戶定位以及金融常識三方面的影響以外,更重要的是對固有監管手段的沖擊。這種沖擊源于對互聯網金融業務本質界定的模糊,互聯網善用模塊化的方式,將不同金融業務的某一部分拆分之后重新組合,形成更加市場化的新產品。因此這種產品就具備了多種金融要素,而這些要素的監管單位,往往分屬于不同機構。這造成了兩方面困擾: 一方面,傳統金融機構找不到與互聯網金融競爭的方式,業務受限嚴重;另一方面,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細則難以落地,而政策紅利也使互聯網金融滋生了許多灰色地帶。
十年野蠻,一朝落幕
政策收緊,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告一段落
在全球范圍內,中國的經濟發展環境和節奏都比較特殊,政策對產業興衰的影響巨大。因此某一行業能夠迅速發展得益于兩種情況,一種就是政策明確支持的行業,而另外一種就是監管難以覆蓋的灰色角落。除此之外,中國的民間財富始終是浮于中國經濟繁榮冰山下的特殊資本,這部分資本很少通過正常的金融渠道流動,它們要么潛藏在官方金融產品的背后,要么以項目的方式緊密跟隨在政策背后,悄然推動著每一輪政策引導的領域。這種夾層的特性使民間資本具有不計風險的逐利性,這種投機特性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得到了充分的釋放。基于此,政策紅利讓互聯網金融一度被譽為野蠻生長的行業,而歷經10年的發展監管與互聯網金融之間已經逐漸熟悉,隨著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成立,規范與安全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旋律,同時也意味著原本寬松的政策環境有收緊的趨勢。2016年后,業界也明顯感受到了行業寒冬,互聯網金融概念走下神壇,十年野蠻,一朝落幕。然而互聯網金融并沒有因此消失,取而代之的金融科技正以星火燎原之勢,延續互聯網金融的傳奇。